鹅喙鲸

Ziphius cavirostris   G.Cuvier
   

  29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雌雄性的大小没有明显差别,成体平均体长6.1 m,已记录的最大个体是1头6.93 m长的雄成体。体粗壮,喙短而不明显,过渡到平缓升起的额隆。具1对“V”形喉沟,2条沟在前端趋近,但并不相接。背鳍小而呈镰刀形,位于距吻端约2/3体长处。鳍肢小而窄,可收入体壁的袋形浅凹中。尾叶大,后缘中央没有明显的缺刻。呼吸孔新月形,凹面向前。下颌前端具1对伸向前方的圆锥形的齿,这对齿通常只在成年雄性萌出,而在一些大的雄鲸这对齿在闭嘴时露出在外。
雄成体身体的大部分呈暗灰色,头部白色,此白色略延伸到背部。雌成体身体为暗灰色至红褐色,头部颜色稍浅,但不像雄性那样呈强的反差,也不延伸到背部。雌成体的头部通常有几个显著的黑色斑。新生仔鲸背面暗黑至蓝黑色,腹面色较浅。成体的体表有一些线形的和椭圆形的疤。前者是同种雄鲸的齿痕,后者是七鳃鳗或达摩鲨 Isistius 的咬疤。
吻突较短而基部宽,无齿。翼骨扩大,无侧板。颅顶特别高,扩大的鼻骨向前悬在上鼻孔之上。在年龄较大的雄性,在吻突部有1个由犁骨背部和部分前颌骨参加形成的骨质的吻中管(mesorostral canal)。雄成体的头骨背面有1个鼻前盆(prenarial basin),位于上鼻孔前方,系此部位前颌骨、上颌骨和犁骨的重吸收所形成。每侧的下颌骨只在前端有1个齿槽,在其后偶有第二个齿槽。
椎式:C7,T9~10,L9~11,Cal9~22=46~49.

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喙短而不明显,喙与额隆间没有明显分界,背鳍小而呈镰刀形,尾叶后缘没有明显的中央缺刻。

生物学

鹅喙鲸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,除高纬度海域外在各大洋和海洋都有分
布。常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,或以2~7头为一群。它们的呼气很低,扩散并向着前方,所以不易被观察到。记录到的潜水时间可达40 min。
根据在日本捕获的鹅喙鲸的胃含物,它们在1000 m左右深水中吃到的多数是乌贼类,而在更深处则以鱼类为多数。它们的食物大多为大洋的、大洋中层的或深海底栖的生物。
偏利共生物有尾叶和背鳍上的泊来藤壶 Xenobalanus,牙齿上的条茗荷 Conchoderma。内寄生物有线虫类的异尖线虫 Anisakis 和粗尾线虫 Crassicauda,绦虫类的叶槽绦虫 Phyllobothrium。
过去,日本的拜氏贝喙鲸捕鲸业对鹅喙鲸有少量兼捕。其后对拜氏贝喙鲸的猎捕规模显著缩小,近年没有鹅喙鲸被捕。在《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》中,鹅喙鲸被列为资料不足(DD)等级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东海:浙江(象山石浦)、台湾(苗栗、鹿港)、台湾东岸海区(宜兰、苏澳、花莲、台东、绿岛、兰屿),南海:台湾(恒春)。